中西医结合医院
健康知识 / Health Book

捂!捂!捂丨科学“春捂”看过来

发布时间:2022-03-02 阅读量:1270


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”,是一句家喻户晓的民谚。《黄帝内经.素问. 骨空论》也说“风者,百病之始也”,春主风令,入春后皮肤腠理疏张,易为风邪所侵,因此应适当“春捂”。

“春捂”可不仅仅是加衣那么简单,哪些人需要“春捂”?“捂”哪些部位?有哪些注意事项?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吧!


什么是“春捂”

“春捂”是指春季气温刚转暖,不要过早脱掉厚衣。


为什么要“春捂”

初春乍暖还寒,气温时有变化,过早的脱掉厚衣,一旦气温下降,身体难以适应,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,病菌乘虚而入袭击机体,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,导致感冒、气管炎、关节炎等疾病。

哪些人群需要“春捂”?

从中医角度,有唇淡面白、形寒肢冷、神疲嗜卧、大便稀溏、夜尿频多等症状的阳气不足者需要春捂。

从现代疾病角度,以下群体也需要春捂:

①患有白细胞减少症、贫血、甲状腺机能减退等重要元素不足或功能减退性疾病的患者;

②患有易受寒邪刺激而发病的,如:偏头痛、面肌痉挛等神经系统疾病,鼻炎、哮喘、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,心绞痛、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,慢性肾脏病,胃及十二指肠溃疡、肠易激综合征等消化系统疾病,痛经、盆腔炎等妇科疾病,风湿/类风湿性关节炎、颈椎病等骨关节疾病,等等,此类患者更应该做好春捂保暖,以免病情加重,发生更严重的后果。图片

捂哪些部位?

春捂应该注意“下厚上薄”,捂的重点在于背、腹、足底

俗话说“寒从脚底生”,人体的足三阴经、足三阳经起于人体下肢,并于足部交汇,下肢内侧为肝、脾、肾经,下肢后外侧为胆、胃、膀胱经,对人体十分重要,一定要注意保暖。纵然气温升高,亦不可骤减下身衣物,以免关节炎、胃肠疾病的产生。


:头是诸阳之会,头部受风着凉,容易引发感冒、头痛、牙痛,也可能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,体质虚弱者还易发面瘫。

:鼻为肺之窍,又是呼吸换气的出入口。鼻部受寒容易诱发鼻炎、感冒,甚至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。

:耳为宗脉之所聚,十二经脉皆通过于耳,双耳常裸露在外,感受寒冷,会引发头痛,进而感冒。

:颈部受凉后会引起局部血管收缩,可诱发眩晕、大脑供血不足等不适。

:背部有多条阳经循行,颈背受凉受寒则筋脉拘紧、阳气受损或痹阻不通,可能导致颈椎病、肩周炎等关节疾病的发作。

:腰为肾之府,腰部受到寒冷刺激,肾阳的功能就会受到抑制。中老年人突遇冷风后极易刺激神经,引起腰部疼痛,甚至旧病复发。

:膝部是下肢的枢纽,肌肤单薄,受寒则气血流通不畅,诱发膝关节疼痛等。

: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,阴气起于足五趾之里,因此足是阴阳交会的地方,加之远离心脏,血液供应慢而少,长时间下垂,若其受凉可以引起感冒或使气管炎、哮喘、关节炎、痛经、腰腿痛等旧病复发。


春捂的注意事项

昼夜温差大于8℃时应该捂着。

“春捂”并不排除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物。春季3月份是呼吸道疾病的一个高发季节,除了因为气温变化大,还与衣着调适不当有很大关系。如果春末仍捂得很多,这样的“春捂”就过分了,不冷不热不出汗才刚好。

转换环境时注意温差变化,如下车、出门、半夜起床如厕等时刻,应穿戴齐整,避免受寒。

着装避免露脐、露踝,年轻人不要爱俏不穿棉。

泡脚后需将脚擦干;如果有出汗,需要及时更换贴身衣物,并且避免汗出当风。

日平均气温达到15℃以上且相对稳定时,方可逐渐减少衣物,注意“上薄下厚”的原则,先减上衣,再减下装。

春捂配合按摩的穴位有:百会、大椎、命门、肾俞、关元、神阙、足三里、三阴交、太溪、涌泉等,用手指指腹轻轻揉穴位,直至发热,每次5-10分钟即可。


联系电话:0570-8877999
地址:衢州市荷花中路519号
技术支持 | 管理登录
Copyright © 2017 衢州中西医结合医院
浙ICP备15026467号 公安备案:33080202000334